应顺元年(公元934年),李嗣源的养子、潞王李从珂因被朝廷猜忌,在自己的封地凤翔以“清君侧,诛奸臣”为名发动叛乱。唐闵帝李从厚率领大军讨伐李从珂。唐军兵力强大且人数众多,很快将李从珂围困在凤翔城内。关键时刻,李从珂登上城楼,悲痛地放声痛哭,向城下的唐军将士劝说。这些士兵多为李从珂的旧部,见其泣不成声,心生怜悯,纷纷不忍攻城,甚至有人当场倒戈,归降李从珂。趁此良机,李从珂突破包围,率领攻城唐军入侵洛阳,最终成为大唐新一任的君主,也就是后来的后唐末帝。
李从珂称帝的消息传到河东,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因为与李从珂不合,加之自己又是李嗣源的亲女婿,血缘关系更为亲近,理应拥有更合法的继位权利。再加上他掌握重兵,雄踞河东,李从珂对他自然充满戒心。于是,石敬瑭暗中积聚力量,准备谋反。这一切也被李从珂安插在河东的探子一一报告回洛阳。为防止石敬瑭坐大,清泰三年(936年)五月,李从珂下诏调任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,命他到郓州(今山东东平西北)就藩,以此削弱其权势。
展开剩余70%石敬瑭接到诏书后,坚决拒绝赴命,并秘密与契丹联系,寻求武装支持对抗后唐中央。李从珂遂命令武宁节度使张敬达统领太原四面兵马,兼知太原行府事务,受命节制代州(今山西代县)、义武(今河北定州)、河阳(今河南孟县)等镇的唐军,共计六万余人,进攻石敬瑭据守的太原。五月二十日,唐军抵达晋安寨(今太原晋祠南),设营扎寨。太原城高大坚固,易守难攻,张敬达便率军在城周挖掘长壕,切断与外界的联系,企图用围困战术耗死石敬瑭。随着时间推移,城内的石敬瑭逐渐意识到,如果继续被围困下去,必将命丧城中,但唐军势力强大,正面攻城难以取胜。于是,石敬瑭将希望寄托于北方的契丹。
石敬瑭派使者秘密穿越险阻,前往契丹,请求援助,愿以父礼相待。石敬瑭许诺将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(即燕云十六州,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)献给契丹。辽太宗耶律德光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同年八月,李从珂得知石敬瑭与契丹勾结的消息,屡次催促张敬达速攻太原,下令务必在契丹南下之前攻克太原。然而,太原城防坚固,唐军虽付出惨重代价,却依然难以攻破,战事陷入胶着。九月,耶律德光率领约五万骑兵,号称三十万大军,自代州西南扬武谷南下,直抵太原虎北口。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,彻底击溃张敬达,歼灭唐军万余人。张敬达只得退回晋安寨固守。契丹军乘胜推进至柳林(今太原东南),与石敬瑭会合于晋安寨南,将张敬达的五万唐军围困于寨内。张敬达被围,洛阳震动,李从珂紧急从各地抽调军队,准备亲自讨伐太原,解救晋安寨。
李从珂急令彰圣都指挥使符彦饶驻军河阳,天雄军节度使范延光率军前往榆次(治今山西榆次),卢龙节度使赵德钧率军自代州出发,耀州防御使潘环带兵出慈州(今山西吉县)、隰州(今山西隰县),末帝亲自率领三万精兵自洛阳北上救援张敬达。十月二十三日,末帝至河阳,命枢密使赵延寿率两万兵马迅速前往潞州(今山西长治)督战,并任命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,赵延寿与范延光为河东道南面、东南面行营招讨使,形成包围之势,力图解围晋安寨。
然而,当赵延寿率军抵达团柏谷(今山西祁县东南)时,却停滞不前,未能继续前进,使得李从珂部队失去了配合,被契丹军紧紧围堵在晋安寨外围,无法打破包围。长期围困导致寨内唐军补给中断,士气渐低,但他们凭借对大唐的忠诚坚守阵地,屡次击退契丹与石敬瑭的进攻。十月十二日,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“大晋皇帝”。闰十一月,晋安寨内唐军多次突围均失败,援军未至,副招讨使杨光远最终刺杀张敬达,率军投降石敬瑭。赵延寿也归降契丹。李从珂见大势已去,只能带领残部撤回洛阳,不久后在洛阳自焚殉国。石敬瑭攻入洛阳,至此五代中最强大的后唐王朝宣告灭亡,大唐江山自此永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
下一篇:没有了